close
          國共統一方程式:反共、退讓、被接收(余莓莓) 本文刊登於玉山周報第23期(2009.11.12-18日) 國民黨背棄他們的老祖宗蔣介石的「反共復國」路線,從「聯共制台」到「不統、不獨、不武」,表面上還想維持兩岸分治的現狀,但在中國步步進逼之下,台灣已經退讓到要被接收的困境。 中國「接收台灣大隊」才剛要啟程來台,但台灣統派大頭目之一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卻已先行登陸接受摸頭。他在浙江寧波會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時,似乎完 全接受賈所稱的「我們要聯合一切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力量,團結一切反對台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朋友,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而回應說: 「要擴大兩岸的認同,就必須堅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完全排除台獨作為台灣未來的選項」。這種接受「一中原則」、排除台獨選項的想法,不過是反應「國 共統一方程式」的必然宿命。我們有必要重新解剖這個方程式,避免台灣被賣了,還找不到出賣者。統一已不是唯一的政治價值  統一中國,是蔣介石退守台灣之後,做為維續政權的目標與手段的理論基礎。當時蔣介石的口號是「光復大陸, 售屋網消滅共匪」。基本上中國政權仍被視為叛亂團體。及 至蔣經國繼位,自知反攻大陸的機會渺茫,轉而將更多的心力放在台灣內部建設,然而所謂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仍顯示其國家統一的終極目標不變,所不同的 是策略與方法。在那個以信奉大中國主義的外省菁英階層所領導的時代,追求統一的黨意遠遠凌駕在民意之上,而與此扞格者,不是遭受打壓,便是被迫流離。而追 求中國大一統的國民黨政府也被視為外來政權。  蔣經國晚年,在外有全球民主化浪潮壓力、內有本土反對力量勃興的時局情勢下,蔣經國對在野陣營採取相對寬容的態度,1987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於圓山 飯店宣佈成立,挑戰國民黨威權體制。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猝逝,本省籍的副總統李登輝繼位,國民黨成為外省與本省菁英共治的政黨,就某種意義而言, 其合法性受到更進一步鞏固。  1991年國民黨在李登輝的主導下,制訂了《國家統一綱領》。其前言道:「中國的統一,在謀求國家的富強與民族長遠的發展,也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的願望。 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 永慶房屋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坦誠交流、合作、協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這無疑賦予 台灣政府兩岸統一的一套新的理論、步驟與策略的基礎。  然而,另一方面,李登輝賡續並持續深化蔣經國所開啟的民主化與本土化路線,在其主政下台灣由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威權體制逐步和平過渡到民主政治體制,以民進 黨為代表的本土勢力日漸成長,台灣獨立訴求的聲音也隨之壯大,1991年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主張:「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 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當時,民進黨雖然仍是小黨,卻意味著,統一已不是唯一的政治價值,獨立也是可以公開的 政治選項。泛藍曾表態台獨可以作為政治選項 而隨著民主進程的推演,在歷經1996年總統直選以及2000年政黨輪替後,包括主權在內的民主內涵,民意成為政權最關鍵的基礎性因素。統一益發不再是由 上而下的無上命令,而毋寧是取決於民意的一種政策行動。固然,這一點對於國民黨而言,是難以適應的,但面對台灣意識自李 室內設計登輝主政中後期的逐步覺醒、成長, 乃至陳水扁執政時代的大力發揚與鞏固,台灣意識蔚為主流民意。在爭取選票的考量下,國民黨也不得不做出調適。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前,為了在激烈的選戰中勝出,以國民黨本土派為主的人士,尤其是副主席王金平便提出了「不提一中,不反台獨,維持 現狀」,他更明確表態:「泛藍從沒有否認『一邊一國』,也沒有反對台獨,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不排除台獨成為台灣人民未來的選項。」這種言論在國民黨的傳 統是破天荒的。而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自然是「孰可忍,孰不可忍」的轉變。但礙於擔心選舉過程引起台灣社會民意的反彈,反而有助於民進黨的選情,中共以有 克制的不滿表達其反對的立場。  其實,國民黨內保守派對於這種說詞也很有意見。不過,這些論點旋即被轉化與收束到「維持現狀」這個概念,而得到抒解。誠然,維持現狀對於處在進退維谷情境 的人,是最好的鎮定劑或止痛藥。而這個情狀恰巧是符於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社會的利益,又能被接受的概念,因此,中國方面也就慢慢默認下來了。但對中國而言, 那只 酒店打工是暫時秩序而非終極狀態。  然則弔詭的是:就道理而言,既然主張維持現狀,那麼,台灣前途的終極選擇理當交由下一代決定,因此理論上也就不應將「台獨」排除在選項之外。國民黨主席連 戰在2003年12月16日在同外國記者會面時,便曾說過:「我們反對所謂的急獨,我們也反對被貼上重新統一份子的標簽。」他又說「應維持目前的現狀,不 急獨也不急統一。是獨還是統,最好由後人來解決。」甚至到了選前選情緊繃的時候,國民黨為了競選,也贊成「公投立法」,不再堅持反對涉及國旗、國號、領土 變更的公投。國民黨內甚且有人主張連戰如果當選,應當表示任內不談統一,甚至「現在不談統一,未來也不談統一。」  而這種情況,到了馬英九掌舵時亦復如此。馬英九曾在《天下雜誌》的專訪中指出,他提出的「不統」不是排除「統一」這個選項,而是在他任期8年內不去討論這 個問題。而馬也主張,「台灣要不要統一 台灣民?要決定,當然全體民?要表示意見,一定要公投,但現在還不到那個階段。」。由2000年以後國民黨的轉變,無疑地,在國民黨的統一方程式中,「民 意」成為主要的輸入(input) 永慶房屋因素。國民黨在「教義」與「民意」之間擺盪  至此,令人好奇的是:國民黨的統一方程式是否已變調?「不談統一」究竟是策略性的轉變還是本質的轉變?回歸到現實政治來看,顯然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一直都是 在「教義」與「民意」之間擺盪,也就是說,在這個方程式中,「教義」與「民意」分別成為公式中的兩個主要變數。不過,民意畢竟主要依附在選舉過程,非選舉 期間民意的作用每每驟然銳減,故對之亦不宜過度誇大。  實際上,往往「教義」的支配力也不容忽視,尤其在中國的政經互濟與軟硬兩手的攻勢之下,統一的教義實際上一直在實踐中發揮力量。而統一的教義憑藉的是共產 黨與國民黨雙方所建構的觀念與機制而具體落實於實踐之中。就此而言,不可否認地,2005年連宋登陸所開啟的紅藍接觸,以及雙方進搭建的國共平台,是讓 「統一」的教義得以全方位、多渠道與制度化開展的有效機制。  即至馬英九上台後,對於國共論壇的存在與作用大體上也持肯定的態度。由歷次「江陳會」談判議題設定的脈絡來看,可謂大部分都植基於國共論壇的共識,態勢上 大有「共產黨一軌+國民黨二軌」,而形成「國共平 房地產台先行→兩會協商簽訂→國民黨以國會優勢強勢過關」的模式。換言之,國共平台成為推動兩岸邁向統一進程的 主要引擎。無疑地,由歷屆國共論壇吸引台灣眾多企業主、學者專家與民間社團代表的熱烈參與,國共平台已成為另一具有優勢政經力量的「菁英民意」聚集所。  談到國共平台,眾人皆知,這是一個由北京所一手主導的兩岸促統的互動機制。而以中國的政治傳統來論,胡錦濤做為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其所宣示的立場與言論自 然最具權威性和主導性。他在2008年12月31日所發表的「紀念『告台灣同胞書』三十週年講話」(簡稱「胡六點」),乃成為兩岸紅藍交集的「共同教義」 而逐漸取代國統綱領的地位,其對於兩岸關係的影響自不在話下。具體而言,「胡六點」所揭櫫的對台政策乃是以「一個中國」的框架為基礎,未來的目標為兩岸復 歸統一,而在統一前的過渡階段,兩岸可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這同時顯示中共當前 的對台策略,已由民進黨政府時代的「反獨先於促統」,逐步走向「一中促統」,更趨向於「統」的一端。兩岸「復歸統一」只能選擇「一國兩制」 酒店工作  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胡錦濤所提兩岸「復歸統一」,顯示中共當局將兩岸目前分立的現狀定位為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緒,最終目標是實現國家的統一,但這樣的 「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進一步思索,這乃意味著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不可能存有聯邦、邦聯、國協等等帶有「統中有獨、獨中有 統」的模式,而只能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導的「一國兩制」模式。甚至於即使連過渡階段的「和平協議」,因牽涉到兩岸的政治定位與政治關係,以「胡六點」 揭櫫的精神,也不可能會接受一個造成兩岸永久維持現狀的「不獨不統」和平架構,或者以兩岸相互獨立為基礎,未來追求統一的「先獨後統」和平框架。  由此觀之,在國共平台的運作之下,存在於國民黨統一方程式的「教義」與「民意」這兩變數中,向北京傾斜的統一的「教義」其支配性與恆久性在蔓延中,而相反 地,所謂的「民意」愈趨鬆散、無力與被動。「民主民意」為「統一教義」所操控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而為了有效促統,北京提出具體的主張,包括簽定「綜合性經 濟合作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協商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簽訂和平協議,將兩岸的經濟、國際?租辦公室韃_傢D和政治定位綁在一起談,實際上已是將兩岸全方位談 判提到日程表上。再對照近日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表示,台灣很快就要進入全面談判的時代,國共之間的協作合拍,確然耐人尋味。  綜觀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其取向、與路線甚至在兩岸談判的形式安排與議題內容,其路線圖無不曲意配合中國的要求與期待:以周末包機與大陸觀光客來台為起手 式,接續則為推動海空直航及兩岸經濟關係全面正常化、識正書簡的倡議與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再進一步為有關兩岸國際空間的協商,最終則是兩岸和平協議的簽 訂。由此推斷,兩岸關係下一步的重要里程碑應是ECFA的簽署。此一協定一旦落實,兩岸勢將走向經濟整合,屆時中共可望以經濟整合為依託,推動兩岸逐步進 入政治整合,最終完成和平統一的歷史大業。  令人憂心的是,對照於中國這種有節有序、軟硬兼施、全面並進的對台方略,馬政府卻顯露出急迫操切與欠缺謀略的窘境,正如同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所評論的,馬英 九的兩岸政策太快亮底牌,甚至把好牌都出光。這不由使人懷疑,究竟是馬政府認識不清,才具有限,過多一廂情願情期待的結果讓己身籌碼流失,戰略空間頓減? 抑或所謂「不統不獨」的現狀,說到底,只是 辦公室出租一個階段性的訴求,用以掩飾「終極統一」的指向目標?  實則如揆諸馬英九就任總統以來的施政路線與作為,其意欲由經濟逐步發展到文化,乃至最終的政治上的整合,國民黨政府的統一路線圖實已昭然若揭,且正默默地 進行,透過政策的導引與實踐,讓統一的教義滲透於民意之中,並加以主導與操控。至此國民黨的統一方程式已由過往的在「教義」與「民意」兩端擺盪其間,轉化 而為兩者的合體,並且是朝向往「胡六點」的方針移動,最終被吸納入胡錦濤所揭示的「完全統一」的主旋律中。  而順著上述的分析看來,馬英九所謂的「不統不獨」其實只是階段性的安排,以馬政府的全面退讓戰略,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實際上已逐漸向中國傾斜,登 上中國軌道,這讓台灣可能被中國接收的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此時此際,台灣的「民意」如缺乏反統一力量的有效帶領,最終恐將只淪為邊緣的抗議聲或為現狀背 書的邊緣角色。而台灣內部的「民意」如不能適時發聲並匯聚成一股力量,那麼所謂的「現狀」能維持多久,實也讓人難以樂觀看待,而更遑論未來了。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網路行銷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z49kznqs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